消费电子年内表现出色,前瞻指标和创新周期让复苏“两翼齐飞”
上周末,双11大促落下帷幕,消费电子成为今年双11中表现强势的品类之一,各大厂商销量大幅增长,小米更是凭借第一部搭载晓龙8GEN 3新一代芯片的手机创下公司历史同期销量记录。消费电子今年的促销季的表现让市场眼前一亮,也给消费电子复苏加上了强有力的注脚。最近,在行业复苏的带动下,消费电子板块走势颇为强势,凭借近期的出彩表现,申万电子行业指数年内涨幅已经冲进申万全行业前五。随着复苏的递进,行情有望得到延续。春江水暖鸭先知消费电子产品本身属于电子产品,也就离不开芯片的支持,而且随着AI技术的突破…
上周末,双11大促落下帷幕,消费电子成为今年双11中表现强势的品类之一,各大厂商销量大幅增长,小米更是凭借第一部搭载晓龙8GEN 3新一代芯片的手机创下公司历史同期销量记录。消费电子今年的促销季的表现让市场眼前一亮,也给消费电子复苏加上了强有力的注脚。
最近,在行业复苏的带动下,消费电子板块走势颇为强势,凭借近期的出彩表现,申万电子行业指数年内涨幅已经冲进申万全行业前五。随着复苏的递进,行情有望得到延续。
春江水暖鸭先知
消费电子产品本身属于电子产品,也就离不开芯片的支持,而且随着AI技术的突破,芯片在消费电子产品中的作用更是越来越大。反过来看,芯片的下游如手机、PC、笔记本、VR、可穿戴设备、智能汽车等等,很大一部分都属于消费电子范畴。所以,芯片是消费电子产业最重要一环。
也正是源于此,芯片和消费电子在行业周期的节奏上比较一致,过往数据显示,芯片的通常领先消费电子1-2个季度,这应该是和产商备货、生产周期有关。所以,芯片时常被看作是消费电子行业的“先行指标”,它的兴衰一定程度反映了消费电子行业的走向。
当前芯片行业同样呈现复苏态势。在半导体行业景气度分析指标中,多项数据显示,当前半导体多个细分板块的销售额、出货量等处于2019年以来相对低位,2024年同比变化有望由负转正。
消费电子应用较多的存储芯片来看,现货成品价格持续上涨,并且存储芯片巨头三星、海力士Q3业绩都出现大幅改善,亏损环比都呈现大幅缩窄,甚至个别如DRAM部门已经扭亏为盈。
作为消费电子前瞻性指标的芯片行业呈现持续的复苏态势,这也给消费电子的复苏带去了信心。
明年或将是创新元年
创新是消费电子的关键,可以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。通常来讲,狭义的创新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。对于消费电子来说,广义的创新还包括对产品的不断打磨升级,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。从目前的公开信息来看,明年可能会是消费电子的创新元年和大年。
狭义上的创新,当属苹果MR。苹果6月发布会上宣布了其收款MR产品Vision Pro,引得各方关注,从此前宣布的消息来看,发售日期或将是明年初,随着时间的临近,苹果MR的关注度也日渐提升。该款设备搭载M2+R1 双芯片、3P Pancake 方案、单眼4K Micro OLED、眼动+手部追踪交互等核心技术,能够实现VR/AR 模式平滑切换、虹膜识别、双向透视等创新功能,有望为用户带来全新的虚拟现实体验。在苹果的推动下,虚拟现实设备有望进入产品升级的快车道,行业或将进入“iPhone”时刻。
广义的创新上,折叠屏手机、卫星手机、AI+都将成为激发用户消费升级的驱动因素。今年以来,折叠屏手机销量在手机市场中异军突起,更是成为双11手机品类中的一匹“黑马”。来自京东的数据显示,折叠屏今年较去年同期增长近100%。折叠屏手机出货量正处于高确定性上升通道。
卫星电话方面,在上周召开的2023数字生态大会上,工信部官员表示,要加快卫星在应急通信领域的应用,推动专用卫星终端和大众消费型卫星终端的综合使用。此外,手机业内人士表现,明年或将有更多搭载卫星通信功能的机型上市,目前比较明确的有OPPO、荣耀。
“AI+”方面,国内也已有产商推出重磅产品。11月13日晚间,vivo X100系列新机正式发布,搭载vivo自研蓝心大模型,落地终端侧70亿参数大语言模型,这是国内首个运用人工智能预训练大模型的手机产品。对于智能手机行业来说,将AI大模型“装进”手机,可能会激发出用户的换机热情。
总结
虽然双11结束了,但是消费电子的复苏或许只是刚起头,它不会因为双11的谢幕而停下脚步。
国信证券认为,消费电子的备货旺季已经正式拉开序幕,手机面板、存储、被动件等细分行业数据全面升温。尽管当前复苏信号仍然集中在供给备货层面,后续多个促销旺季的销售数据,以及AI手机、苹果MR等新品推出所体现的创新和成长性将成为消费电子行情延续的关键。
相关产品消费电子ETF(561600)联接基金(A类:015894,C类:015895)。
本条资讯来源界面有连云,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AI技术战略提供为有连云。
如需转载请标明来源,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发布者:有连云AIGC智能创作平台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bigcompany.info/news/3170.html